• 当前位置:首页  他山之石正文
  • 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浙江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10-10-18来源:湖北经济学院质量工程阅读次数:229 【字体:  

    2001年、2005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 ]4)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 1)2 个重要文件之后,2007122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 1),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并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质量工程”启动以来,浙江省认真贯彻教育部一系列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文件精神,积极有效地推进全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浙江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入学机会的供不应求,而是优质资源的供给不足。因此,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对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认识,加快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此,自2003年开始,全省连续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年”活动,深入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20074月,召开了全省高教工作会议,要求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提高质量和办学水平上来,促进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8月,举办了我省首次本科高校书记校长读书班,专题研讨加强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工作。通过读书班的形式,采取听报告、自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广泛交流,引导高校主要领导进一步深化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高校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内涵建设、教学工作上来,引导高校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和促进教学工作。读书会对教学是大学第一职责的认识更加深化、统一,对当前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对培养质量、能力的内涵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对提高教学质量新思路、新经验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会后各高校传达迅速、学习深入、影响深远。读书班对提高书记、校长对教学工作的认识、强化质量意识、促进教学工作产生了直接、明显的作用。 

    为切实加强高校教学建设,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于20076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根据文件,“十一五”后四年全省将投入27.67亿元,实施教学基础工程建设、教学管理工程建设、科技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六大类、20个项目。 

    二、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为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需要全面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大力改善教学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十一五”期间,投入8000万元重点建设好200个本科特色专业和200个高职(高专)特色专业,形成一批结构合理、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省级重点专业群,并从中择优推荐参加国家级特色专业遴选。2007年,遴选了100个本科专业为省重点建设专业;推荐33个省重点建设专业报送教育部备案,列为国家规划建设的“第一类特色专业”;评选产生了宁波大学“水产养殖学”等6个专业点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加快精品课程建设。“十一五”期间,投入5000万元重点建设省级本、专科各500门精品课程,力争有一批特色课程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范围。2007年,遴选了200门省级精品课程,其中本、专科各100门; 39门课程新增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本科课程17门,获奖总数名列全国第四,其中高职高专名列全国第一。目前我省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95门,其中本科55门,高职高专40门。 

    (三)编写重点教材。积极支持高校教师跟踪学科研究前沿,通过编写重点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服务。到2010年省财政投入1000万元编写修订省级重点本科教材500本,专科教材1000本,其中有一批成为国家级优秀教材。鼓励各高等学校加强校级重点教材建设,逐步形成国家、省、校三级优秀教材体系。 

    (四)推进重点本科专业实验室建设。到2010年,省财政投入1亿元重点建设200个本科教学专业实验室,其中部分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国家、省两级实验教学示范体系。2007年,新评审出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奖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现全省本科高校共有10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7个省高校示范中心。 

    (五)建设全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以杭州、宁波、温州5个高教园区为重点,建设园区数字图书馆分中心;非园区高校以市为单位建设分中心。在此基础上,以浙江大学为主体,规划建设省级中心。各分中心通过租赁或购买社会网络资源,实现与省中心的连接,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高校的数字图书馆,省级财政投入7000万元。 

    (六)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重点建设好100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其中40个争取成为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依托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500个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好、行业认可度高、接纳能力强的校外实践基地,其中50个建成省级示范性基地。全省现有21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3个中央财政支持立项的示范性实训基地。 

    三、创新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按照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要求,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一)建立教学质量巡视制度。聘请高等教育教学巡视员,采取随堂听课、检查教案、访谈学生、抽查档案、评估学风等方式,对各高等学校教学开展例行巡查或随机抽查,指导督促高校规范教学管理。 

    (二)逐步推行教考分离。成立若干专业教学委员会,建设考试题库,实施抽题考试。通过在一定范围内统考统测、同层次同专业校际交换考试等形式,逐步推进质量考核评价的客观化、标准化、公开化、社会化。 

    (三)完善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坚持和完善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制定“十一五”高等学校教学评估规划,促进评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分类制定本科、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办法和标准,增加评估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制定了《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试行)》、《浙江省属高校教学质量考核财政拨款评价指标体系》,引导高校加大投入,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切实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现已完成对全省各地方高校2007年度本科教学质量的监测。 

    四、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育人水平 

    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支持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开展综合研究与实践,不断提高育人水平。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择优选择30个左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多形式实验,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2007年,推荐了26所本科高校的63个项目参加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评选。经教育部评审,9个项目入选国家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二)开展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活动。重点组织实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多媒体设计、结构设计、机械设计、程序设计、电子商务、会计信息化、英语演讲、师范生教学技能等10大类学科竞赛,数控技术、模具设计、汽车维修、计算机工程、艺术设计、多媒体技术、服装制作技术、动漫设计、物流控制、旅游服务等10大类技能竞赛。逐步扩大科技竞赛的学科范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三)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研究。“十一五”期间实施500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争取有一批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7年,省财政投入300万元重点资助了150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与实践。  

    (四)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一是推进精品课程共享。举办了高校精品课程研讨、培训班,培训人数达到260多人次。省级精品课程实现了与省教育厅网的链接,提高了共享效益。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教园区集中办学的优势,推进教学平台的开放,鼓励和扩大高校间教师互聘、学分互认、课程互选、设施互用,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我省下沙高教园十四所区于2005年实行教师互聘,4个学期来共有439人次受聘,受聘教师的学生评教优良率为98.5%;互聘课程共达280多门,涉及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医学等十大学科门类,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各高校的优势或优质课程,真正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2008年上半年,我省将教师互聘范围拓广至在杭37所高校。 

    (五)进一步教师教学工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导性意见(试行)》,从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等三方面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业绩的考核,强化教师教学工作职责和质量意识,建立和健全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文件下发后全省所有高校都根据省指导性意见,制定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实施意见。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直接挂钩。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大力实施人才强省、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师资队伍。 

        
    (一)继续实施“钱江高级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加大力度,以各种形式,面向国内外招聘具有创新意识和战略思维,能带领本学科跟踪国内外学科研究前沿并具有一定赶超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十一五”期间,计划特聘一流教授专家50名。 

        
    (二)加大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创造条件,选派更多的优秀研究生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一流的高校、科研机构,师从高水平导师学习深造,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重点培养500名中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和1500名优秀青年教师。以学科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培养一批高校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 

        
    (三)改革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职务聘任办法。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全面推行人员聘任制度,加强合同制管理,促进教师规范有序流动。提高教学业绩在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职务聘任中的权重。建立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等效评价机制,教学成果奖、教改项目、精品课程、重点专业和实验示范中心的带头人或领衔人及教学名师,与科研成果获得者在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中同等对待。设立“教学名师奖”、“教坛新秀奖”、“教学成果奖”,鼓励教授、名师上讲台、进课堂,“十一五”期间评选200名教学名师,400名教坛新秀。严格执行教授必须为本、专科生上课,必须主讲1门及以上课程的规定。2007年,已评选50名省级教学名师,100名省级教坛新秀。 

        
    (四)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建立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加强对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通过全员培训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办法,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科研能力、讲课技巧、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本科院校教师着重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着重于提高学历合格率和实践教学能力。到2010年,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硕士以上学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须达到35%以上。通过实行特殊津贴、提高待遇等办法,努力将社会上已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并符合教师聘任条件的专业人才,吸收到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课教师队伍中来;鼓励聘任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鼓励现有的专业课教师通过考试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到2010年,专业课教师中获得技能等级证书或具有第二专业技术职称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省级及以上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达到80%,其他学校不低于60% 

    六、进一步提升我省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新启动的“质量工程”渗透着很多新的理念,从现在开始到“十一五”末,我省将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全省高校“质最工程”建设内容和措施,加大实施力度,在抓好国家和省两级项目建设的同时,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是高等学校与社会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因此,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学科专业体系,是新时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之一。为做好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工作,省教育厅将“浙江省普通高校专业建设及结构布局调整”列为2008年重点调研课题。在调整方向上,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专业比例将适当扩大。紧缺、急需专业将加快建设,优先扶持直接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服务的专业,大力发展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建筑、服务业等支柱产业所需的专业,培育发展与环境保护、海洋经济、会展经济等相关的有潜力的新兴产业所需专业。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上,企业部门的意见、社会用人单位的反响,都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二)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创新精神不足是当前人才培养质量最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创造更好的条件和人才培养机制。我省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省财政投入1亿人民币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在全省普通高校中遴选2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40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0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20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推广项目,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促进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二是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本科教育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在高年级加强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增强就业的针对性;教学内容上重基础、通文理,强调人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全面发展;教学方法上必须大力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三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通过与中小企业局合作,共同建设高校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开发平台,提高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的针对性、创新性。要求高校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让学生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了解企业,参与实训,缩小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三)加强过程监管,充分发挥质量工程项目的示范作用 

    由于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当前部分高校在项目建设中存在重申报、轻建设、重投入、轻产出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质量工程项目的投资效果。因此,为提高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我省将通过不定期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过程监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